期货研究
中国提升原油交易可见度 欲彰显市场影响力
来源:鑫鼎盛期货莆田营业部转中财网 时间:2015-05-26 浏览:3128次
近期中国正通过在亚洲庞大的实货原油交易来提升自身原油交易的可见度以及市场影响。数据显示,中国石油旗下的中国联合石油公司今年4月在中东原油市场创纪录地购进55批船货,超越了去年10月创下的前次高位47批。
这些船货是在普氏窗口中购买的。普氏窗口是一个实货交易平台,允许买卖双方在交易日收盘时配对成交,且能促进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尽管许多船货是在普氏窗口之外交易,但如果你想被视为市场积极参与者的话,就得进入普氏窗口;而强劲的买盘暗示中国联合石油希望他们庞大的交易可带来能见度及影响力。
此前当中国联合石油去年10月购买47批12月交货的原油时,市场即流传该公司希望这些石油能帮助填补中国的战略库存,并借助这波买气所引发的价格波动,伺机自对冲纸上交易中获利。不过,这一次可能不太容易推测中国联合石油的动机,特别是该公司本月又卖出了4月购入的部分船货。
外界的一种猜想是,该公司利用实货原油进行与纸货市场的套利交易,因此很乐见实货升水扩大;另一种说法是,此举旨在调节中石油旗下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利润分配。
随着油价走疲,中石油上游业务利润率很可能承压,而下游的精炼与零售业务的获利则会上升。
作为区域性指标的新加坡精炼利润在最近几周走强,周一报每桶9.36美元,高于8.45美元的15日移动均值,更远超6.56美元的365日移动均值。
中国联合石油的买盘可能令中石油下游业务从该公司购买的原油价格更高,从而部分抵消精炼业务的获利。
然而,不论中国联合石油公司提高交易可见度的理由为何,其所带来的冲击都是无庸置疑的。
不只是中国联合石油在亚洲原油市场拥有超高的可见度,中石化旗下贸易公司--中国国际联合石油化工公司亦提高在普氏窗口的可见度。这意谓着全球大型石油企业麾下的贸易公司,以及维多(Vitol)和托克(Trafigura)等贸易商,都失去了一些市场影响力。
亚洲实货原油交易就像是个俱乐部,参与方相对较少而且都相互认识,这里的人际关系很重要,而且每个人都希望让尽可能多的交易活动不公诸于众。
中国联合石油公司以如此公开的方式从普氏窗口购买原油,似乎意在彰显自己的实力。鉴于中国上个月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从一定程度上,这在逻辑上说得通。
此外,联合石油和联合石化交易能见度提高,也与其他大宗商品,比如铁矿石、煤炭和铜等的交易情况相符。
中国的贸易公司在这些市场影响力正在提高,这可能意味着是以下努力的一部分,即确保中国作为全球大宗商品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的地位能够在定价权中得以体现,这种说法并非夸张。
<< 返回
这些船货是在普氏窗口中购买的。普氏窗口是一个实货交易平台,允许买卖双方在交易日收盘时配对成交,且能促进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尽管许多船货是在普氏窗口之外交易,但如果你想被视为市场积极参与者的话,就得进入普氏窗口;而强劲的买盘暗示中国联合石油希望他们庞大的交易可带来能见度及影响力。
此前当中国联合石油去年10月购买47批12月交货的原油时,市场即流传该公司希望这些石油能帮助填补中国的战略库存,并借助这波买气所引发的价格波动,伺机自对冲纸上交易中获利。不过,这一次可能不太容易推测中国联合石油的动机,特别是该公司本月又卖出了4月购入的部分船货。
外界的一种猜想是,该公司利用实货原油进行与纸货市场的套利交易,因此很乐见实货升水扩大;另一种说法是,此举旨在调节中石油旗下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利润分配。
随着油价走疲,中石油上游业务利润率很可能承压,而下游的精炼与零售业务的获利则会上升。
作为区域性指标的新加坡精炼利润在最近几周走强,周一报每桶9.36美元,高于8.45美元的15日移动均值,更远超6.56美元的365日移动均值。
中国联合石油的买盘可能令中石油下游业务从该公司购买的原油价格更高,从而部分抵消精炼业务的获利。
然而,不论中国联合石油公司提高交易可见度的理由为何,其所带来的冲击都是无庸置疑的。
不只是中国联合石油在亚洲原油市场拥有超高的可见度,中石化旗下贸易公司--中国国际联合石油化工公司亦提高在普氏窗口的可见度。这意谓着全球大型石油企业麾下的贸易公司,以及维多(Vitol)和托克(Trafigura)等贸易商,都失去了一些市场影响力。
亚洲实货原油交易就像是个俱乐部,参与方相对较少而且都相互认识,这里的人际关系很重要,而且每个人都希望让尽可能多的交易活动不公诸于众。
中国联合石油公司以如此公开的方式从普氏窗口购买原油,似乎意在彰显自己的实力。鉴于中国上个月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从一定程度上,这在逻辑上说得通。
此外,联合石油和联合石化交易能见度提高,也与其他大宗商品,比如铁矿石、煤炭和铜等的交易情况相符。
中国的贸易公司在这些市场影响力正在提高,这可能意味着是以下努力的一部分,即确保中国作为全球大宗商品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的地位能够在定价权中得以体现,这种说法并非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