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期货研究--专题研究

港交所期货创新启示

来源:鑫鼎盛期货包头营业部转自价值中国    时间:2014-04-17    浏览:2405次

2008年9月15日,百年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CDS——信贷违约掉期这个不为众人所知的衍生品名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金融创新开始成为制造风险的代名词。2011年10月31日,曾为全球最大期货交易商的曼氏金融申请破产保护,全球各大股市当天应声下跌。
  当前,全球经济仍未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各国政府和交易所开始在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之间寻找一个可以承受的平衡点。
  而就在全球各大交易所纷纷加强金融衍生品风险控制的时候,香港交易所“逆势而行”,在2012年实现了三大期货方面的创新:与“金砖国家”合作互推指数期货合约、斥资13.88亿英镑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以及推出人民币期货合约。
  港交所的期货创新“三板斧”不仅提升了港交所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更为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

  联合“金砖国家”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2003年10月,高盛公司发表了《与BRICs一起梦想的全球经济报告》,“金砖国家”这个概念首次出现。
  从2009年“金砖四国”领导人首次会晤至今,“金砖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2010年底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原先的BRICs改为BRICS,称之为“金砖五国”或“金砖国家”。金融危机以来,受发达经济体需求不振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严重打击,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有所下滑。虽然此时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依然占据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地位,但由于“金砖国家”此时的发展势头更为强劲,从2008年起,中国与“金砖国家”的对外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上涨,由最初的6.8%上升至8%。
  与经济贸易方面的合作相比,“金砖国家”在金融领域里的合作步伐明显滞后。对外贸易层面的广泛合作只是“金砖国家”经济合作的起点和基础,要进一步深化当前“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必须要靠金融领域等高端领域合作的全面展开。
  2011年10月12日,国际证券交易所第51届年会上,“金砖五国”宣布成立交易所合作联盟,让彼此的投资者可涉足新兴交易市场,港交所代表中国加入该联盟。2012年3月15日香港交易所宣布,“金砖国家”交易所联盟五名创始成员交易所的基准股市指数衍生产品将在彼此的交易平台互挂买卖。
  交易所联盟的成立不仅会使“金砖五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加强,更意味着“金砖国家”经济金融方面的各类信息会更迅速而全面地反映到各个金融市场上,有利于投资者及时了解“金砖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市场状况。
  同时,“金砖五国”交易所互推指数期货可以加深交易所之间的合作,为“金砖国家”之间开展更广泛的金融领域交流与合作打开渠道。这其中包括“金砖国家”在海外发行本币债券、本国公司在其他“金砖国家”上市等一系列更基础、更广泛的金融领域的合作。
  随着交易所之间合作业务的逐步开展,“金砖五国”交易所可以共同合作开发一系列反映“金砖国家”金融市场乃至整体经济水平的金融产品,从而巩固和加强“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推动“金砖国家”的金融崛起。
  对中国大陆而言,港交所可以为国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起到一定程度的跳板作用。当前,中国国内资本相对过剩,股市和楼市的持续萎靡使得投资回报率普遍偏低,外资外逃和内资外逃现象日益严重。虽然中国经常项目已经实现自由兑换,但是资本项目的管制仍然限制中国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
  随着“金砖国家”交易所联盟合作的深化,中国大陆可以通过“金砖国家”交易所联盟这一跳板,引导国内将“逃离”的过剩资本通过正当渠道流向其他资本相对匮乏的“金砖国家”。同时,随着交易所联盟实力的不断增强,必然会有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交易所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届时,中国可以利用这一渠道加强对外资本输出,促进中国由全球最大的商品输出的经济大国转型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并重的经济强国。

  参与有色金属定价

  长期以来,中国对有色金属的需求与相应的国际定价权极不相称。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对各类大宗商品的需求逐年增加。
  近几年,中国对铜、铝、铅、锌、镍等十种有色金属的产量和消费量已居世界首位。如此庞大的需求也意味着中国面临着巨大的价格风险,对价格风险的规避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讲,参与国际期货交易是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但同时也要求参与者充分了解游戏规则。中国已有部分有色金属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国际期货交易规避价格风险,但是“国储铜”事件表明,在不懂得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参与国际期货交易本身就是风险。
  此外,一些交易所的特定规则也限制了中国的企业规避风险的效率,如国际有色金属期货交易占主导地位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特有的“圈内会员”制度等。可见规则的制定者相对于游戏的参与者体现出了更为强大的优势。
  因此,中国对大宗商品的定价能力与其对原材料的需求量是极不相称的。

  港交所收购LME将有助于中国参与到有色金属的定价活动中去。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后危机时代,各大发达经济体复苏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大背景下,港交所成功收购LME意味着中国不再是世界有色金属市场的被动参与者。尽管港交所在收购要约中承诺,在2015年之前不改变包括圈内交易、会员制架构以及提供仓储及实物交收等在内的LME商业模式,但新业务、新产品的推出不在承诺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港交所可以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亦可以有针对性地推出新品种和新业务。

可以预见的是,港交所在今后的发展中会继续坚持各类创新,并且将创新重点面向中国大陆,其中包括推出新型小合约、尝试人民币结算、在大陆设立交割库等一系列举措。港交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有可能形成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内外呼应的良性互动,提升中国在国际有色金属市场上的议价能力。
  对港交所自身来说,成功收购LME意味着港交所将跻身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交易所。港交所可以借鉴其他大型交易所的经验,在做好交割、结算等基础业务的同时,实现交易所的制度创新、规模扩张,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

  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

  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香港一直是亚洲金融中心,又是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大陆与香港的联系日益紧密。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与大陆联手应对国际对冲基金,保住了港元和香港证券市场,成为当时“亚洲四小龙”中受到冲击最小的地区。进入新世纪以后,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强化。从2003年中国银行在香港推出结算业务至今,86%的离岸人民币结算都在香港完成,人民币的周边化也在香港的助推下基本实现。
  当前,香港将自身定位成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人民币存款储量已经超过5000亿元。巨大的离岸人民币储量也带来了巨大的价格风险。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小步快走,升值幅度已超过30%。CME和新加坡等地均适时推出人民币相关期货合约,但这些都无法满足香港人民币现货市场对价格风险规避的需求。
  2012年9月17日,港交所正式推出人民币期货,旨在化解离岸人民币价格风险,巩固香港的离岸中心地位。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市场体系,香港作为中国大陆联系世界市场跳板的作用已经开始减弱。在此背景下,港交所依托其巨大的离岸人民币现货市场,适时推出人民币期货合约,为离岸人民币市场提供了最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
  至此,在港的离岸人民币持有者可以凭借期货交易规避现货汇率风险,而丰厚的套利机会也必将吸引众多投资者加入这个市场。虽然CME也一度推出多种人民币期货合约,但此次港交所无疑会因其独一无二的现货背景,成为名副其实的离岸人民币定价中心,进而巩固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
  2009年李小加出任行政总裁以来,港交所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创新速度不断加快,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颇具活力的创新型综合交易所,连续三年高居首次公开募股(IPO)融资额全球各大交易所之首。而全球经济处于下行周期,这项业务未来难有重大增长。2012年,李小加把工作重心转向他并不熟悉的期货市场,在期货业务方面推出了三个新举措。
  李小加的期货创新“三板斧”,不仅增强了港交所的自身实力,止住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人民币离岸中心作用下滑的态势,更使中国在全球衍生品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中的地位获得了很大提升。
  港交所在期货市场的三大创新层次分明、自成体系。在对外战略层面,港交所通过收购LME,在原有国际期货竞争格局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并同时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交易所之一。同时,港交所代表中国,通过联合在经济上密切联系、发展同样迅速的“金砖国家”来开辟新的阵地,推动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合作从经济领域深化到金融领域,为“金砖国家”的进一步崛起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对内战略层面,港交所适时推出人民币期货,化解了香港储量巨大的离岸人民币现货的价格风险,有利于巩固并强化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同时,离岸人民币衍生品的推出加强了香港与内地在金融方面,尤其是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中金所的联系,助推境内人民币现货市场价格机制的完善和外汇期货市场的形成。三大创新内外并举、互为依托,推动港交所在建设“大陆首选的国际交易所”和“国际首选的中国交易所”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对中国期货创新启示

  早在2006年8月28日,美国CME集团就推出了第一批人民币兑美元、人民币兑欧元、人民币兑日元的期货和期权产品。随后,CME集团表示也将推出离岸人民币期货,以拓展其人民币期货产品组合。CME计划推出以中国“我的钢铁网”采集的价格为基准结算的螺纹钢掉期产品。
  这些举措表明中国本土期货市场的创新进程相对滞后,期货市场的变革迫在眉睫。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正在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修订版颁布实施,期货公司投资咨询和资产管理业务正式试水,境外代理和引进境外机构投资境内期货交易也将陆续展开,原油期货、国债期货等一系列新品种蓄势待发。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大陆期货市场即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毋庸讳言,创新品种和创新业务的推出必须要有与之相对应的新制度和新理念。
  港交所的期货创新“三板斧”,为港交所开辟了一个前途光明的未来,也为中国开辟了期货市场创新、金融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新途径。期货创新并不仅仅指推出新合约或新制度,更意味着观念层面和战略层面的创新,应该作为一种理念来指导期货行业发展的全局。因此,国内期货业应认真总结港交所在期货业务方面的创新,通过更新创新理念、完善交易制度、丰富品种层次等方式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同时,中国的期货业需要进一步提高交割、结算等基础业务的水平,凸显期货业作为金融服务业的本质,努力提升本土期货业的整体实力,更好地发挥期货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作用。

<< 返回

监控中心 | 人才招聘 | 法律申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13-2014  鑫鼎盛期货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福州市台江区曙光支路128号福州农商银行总部大楼地上15层01、02半单元  电话:0591-38113228  传 真:0591-38113200
报单电话:0591-38113219(日盘)   0591-38113225(夜盘)

工信部网站

闽ICP备15023672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